我昨天收到副總轉寄的E-mail,我現在已經很少會去看大家轉寄的E-mail了,因為實在是太多看不完,所以索性不看,但今天早上還是手賤看了其中一封。大致上的內容我把這封郵件的內容貼在文章最後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,這篇文章是針對效率改善的部分,提出了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的一些作法讓大家可以參考改善,例如文章舉了以下大前研一的做法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所謂新的工作模式,就是把「『標準化』運用到極致,對不太需要思考的事,絕不多花力氣,把時間花在需要徹底思考的事情。」大前家裡的書房、和辦公室的裝潢 一模一樣。相同的辦公桌、椅子、相同的文件夾、櫃子和文具組,甚至連檯燈的角度都一樣,為的是只要坐在桌前,就能馬上進入「工作模式」。幾十年來,大前每天吃一樣的鮭魚茶泡飯當早餐(不用再想該吃什麼)、有63件款式相同的立領襯衫(省下挑衣服、打領帶的時間)、同一款公事包用了20年(所有文件、文具放置在固定位置,不怕找不到)。他和朋友見面的時間固定在周日下午4點,甚至每周固定時間剪指甲。所有節省下來的時間,大前都投資在訓練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、投注在工作之外的休閒,造就了他獨步全球的專業素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從我進了禪院,跟著講師修行到現在幾個月而已,其實我對於我喜愛看的生意相關書籍做了很多思考,我發現很多其實非常的不實用又或者有效果的時間很短,針對文章裡面所提一些方式,看似非常的利害且有道理,但是仔細思考有多少人可以像大前研一這樣做?63件款式相同的襯衫...........我只有10件左右的襯衫,真的也不需要思考穿什麼,因為沒幾件.......。書房跟辦公室的裝潢一模一樣,這沒一定收入的人,怎麼可能會有書房,更何況還需要裝潢到跟辦公室的擺設一樣,講真的,如果off學裡面的內容是這樣的話,那我必須要講可看性太低,因為一般人根本學不來,一個大多數人學不來,或是執行不來的方式,我必須要講這只是一種宣傳大前研一很屌的一本書而已,而且這樣的做法是不是足以成為典範,我都認為還有疑問,更何況很多人根本學不來。
至聖先師孔子說:益者三友,其中一個便是友多聞,何謂多聞?博學而反約便是多聞,也就是說不但要博學還要能將這麼多的學問簡約為至簡易懂,這樣才是益友之一的多聞。<我們講師解釋的,我只是盜用^^>大前研一確實是很厲害的大師,但是寫一個大多數人無法執行的東西,意義非常少的,沒辦法幫助很多人的,只是一本顯示出書的人很厲害,只有這樣的意義而已,而這樣的書需要看嗎?我認為不需要~~~~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加班、事情做不完,不只是你我的困擾,每位頂尖的工作者,也都經歷過這樣的痛苦。
因此,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效率工作法則,以更少的投入,得到更多產出,
用節省下來的時間、隨之而來的讚賞與報酬,把生活過得更精彩。
台灣上班族的工時,在世界首屈一指,不過,應該沒有人會驕傲於這樣的「頂尖表現」,反而是為此感到困擾吧。
明明已到下班時間,公司卻還是燈火通明。事情總是做不完,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,主管還嫌你:
「笨懶慢、推拖拉,做事沒效率」,只好和同事一起團購維他命B 群;有時連周末也要工作,
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;即使深夜下班回到房間裡,一邊想著「這麼辛苦工作,到底為了什麼」時,
一邊還是得擔心工作做不完怎麼辦?然 後沈沈睡去……
總是加班、事情做不完,不只是你我的困擾,其實,幾乎每位頂尖的工作者,也都經歷過這樣的痛苦。
工作多到病倒、想死,思索效率的必要性
著名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,除了顧問工作、到處演講,每年還固定出書,工作量遠比一般人大,
但說起休閒娛樂,他玩得絕對比一般人「更兇」。年過60的他,每個月固定與同好到山裡騎越野摩托車、
冬季固定滑雪旅行,還擁有私人遊艇、自己駕船出海釣魚。
在《OFF學》書裡,大前提到:剛開始工作時,他是個工作狂。32歲推出第一本著作《企業參謀》
就受到廣大迴響,顧問案件蜂湧而至。在全世界到處奔波、沒 有休息的過度工作後,
他在當年冬天併發氣喘而病倒。為了恢復健康,他萌生辭意。社長建議他先休個長假,
但當時的大前,「根本無法想像為期3周的長假是什麼 樣子。」
後來,大前帶著太太和兒子到帛琉度假。在帛琉的第五天,躺在海灘上,大前的「身體裡發出了
『咚』的一聲」,促使他決心收回辭呈,改變過去的工作模式,讓自己更有效率。
所謂新的工作模式,就是把「『標準化』運用到極致,對不太需要思考的事,絕不多花力氣,
把時間花在需要徹底思考的事情。」大前家裡的書房、和辦公室的裝潢 一模一樣。
相同的辦公桌、椅子、相同的文件夾、櫃子和文具組,甚至連檯燈的角度都一樣,
為的是只要坐在桌前,就能馬上進入「工作模式」。
幾十年來,大前每天吃一樣的鮭魚茶泡飯當早餐(不用再想該吃什麼)、
有63件款式相同的立領襯衫(省下挑衣服、打領帶的時間)、同一款公事包用了20年
(所有文件、文具放置在固定位置,不怕找不到)。他和朋友見面的時間固定在周日下午4點,
甚至每周固定時間剪指甲。所有節省下來的時間,大前都投資在訓練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、
投注在工作之外的休閒,造就了他獨步全球的專業素養。
19歲就取得會計師資格,創下日本史上最年輕考取會計證照的紀錄;近年來在日本書市
掀起旋風的暢銷書作家勝間和代,32歲時就被麥肯錫顧問公司 (McKinsey & Company)
的同事稱為「第一把交椅」。但每天只睡幾小時、從沒有周末假日的她,其實工作壓力大到想自殺,
有時周五晚上才臨時接到委託,胃會痛到想叫 救護車,卻還是熬夜把工作趕完。
在《25歲前一定要學會的拒絕力》裡,勝間提到,當時從車站到麥肯錫大樓的路上有段斜坡,
她在每天上班的路上,曾不只一次想過:「要是就在這裡倒下去,或手臂被車子輾過該有多好?」
最後把勝間從谷底狀態拯救出來的,是「勇敢拒絕不該做的事,選出所要傾注精力的領域,只把精神花在刀口上」的想法。
準時下班,工作成果絲毫不減
以「零加班文化」帶領日本黛安芬創下連續19年成長紀錄的吉越浩一郎,也是在30歲時,
因苦於工作壓力,才發展出「將工作細分為小目標、訂出最後期限」「兩分鐘會議」
「文件管理箱」等零加班的技術。
《打敗笨懶慢》中提到,1974年,吉越浩一郎在咖啡過濾器製造商美樂家(Melitta)工作。
當時正值經濟成長的年代,吉越每天晚上加班到10點,還 要再陪上司去喝酒,凌晨才回家。
他的妻子是法國人,完全無法理解日本的加班文化,兩人為此爭執不休。就這樣痛苦地過了兩年,
吉越終於爭取到外派香港的機 會,當地德國同事每天準時下班,工作量卻不見得比日本人加班做的還少,
讓吉越眼界大開,決心設法讓自己準時下班過生活。
吉越浩一郎說:「體會過清楚區分上下班時段的人,一定會愛上這種兼具緊湊與放鬆感的生活。
只要實際體驗過一次,絕不會想回到過去那種拖拖拉拉、工作到半夜的日子。」
《提早6小時下班的工作術》作者泉正人,在書中倡導「架構化」工作法,於日本暢銷數十萬本。
身為著名創業專家的他,在2001年、27歲那年,也曾因為同時經營3家公司,每天從早上6點拚到晚上12點,
最後身體終於受不了而病倒。
於是他開始思考:「怎麼做,工作才會有效率?」「怎麼才能把工作交給屬下,也能有相同的成果?」
「如何讓自己有空閒時間可以進修,讓自己成長?」因而提出了獨門的工作法則。
泉正人在書中寫道:「工作的過程總有瓶頸,但是,瓶頸也是人生的轉機。有了遇到瓶頸時的恐懼和煩惱,
才會引發建立工作架構的決心。」
專屬於你的「工作架構」是什麼呢?在現代社會中,為了生存,我們無法擺脫工作;然而,
我們可以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效率工作法則,以更少的投入,得到更多的產出,用節省下來的時間、
隨之而來的讚賞與報酬,把生活過得更精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