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

修行章回1--道德經 盡己章第三十三

<原文>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

這篇章是我很喜歡的一章,但是很多人會因為章句比較淺顯,很容易誤解成其他的意思,
我想就我聽到我們講師的解釋PO一段解釋,來幫助大家(也包括我自己^^)理解這段文字。若有錯誤也請大家指正。

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-->表示可以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,但可以自知的人才可稱得上為"明"。
     老子這兩段話為體用的差別而已,自知為體,知人為用。
古語有云:大智若愚。可知人的智慧要建立在"自知"的基礎上,才是真的有智慧。
所以公孫丑問孟子:敢問夫子惡乎長(請問夫子您擅長什麼?)
     孟子:吾知言,我善養吾浩然正氣。
論語第二十章(最終章)最後一句:子曰: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
孔子學生將知言放於論語最終句,孟子回答擅長的地方,首句便是吾知言。
可見自知的重要性,不自知無以知人,所以修行貴在自知,而非知人。
當我們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內心的"言",那也才有辦法有知人之智慧。

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
-->可勝過別人的人可稱為有力,可勝過自己的人才可稱得上是強
這兩段話的意思也是老子勉勵我們,可勝得過別人不算得上什麼。
要能夠真正看清自己內心上的無明,內心上的習性,勝得過自己的人才可稱得上是"強"
     但老子並非是真有強之意,而是藉由對待的文字告訴我們,勉勵我們,
希望我們都可以反觀覺照,看清自己內心清真實相

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
-->知道自己身內俱足一切的人,是最富有。能夠勉強,勉勵自己行道的人,才可稱得上有志
這兩句話表示我們修行所需要一切配備已經在我們身體裡面了,
     老天爺早就讓我們每個人身中都具足一切修行的要件,不需外求。
而能夠在修行之初要忍受一丁點勉強,讓自己練習,行道,
     才能夠漸漸達於自然,這樣的人才算是有志氣。
不必勉強就夠做得很好的事情,孔子說只有雙親死亡會哀傷這件事,
     這件事情不用勉強就可以做得很好。
我們講師說凡事的成功都始於一點的勉強,也始於一點志氣的鼓舞。
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
-->不失立身的根本才能長久,找到了那個根本,即使是色身死了,靈性仍可超然不滅,
     這個才可稱得上有壽。
這段話是告訴我們,若是沒有找到性命修持的根本,即使世上功業做得再大,
     等到人死之後,什麼也帶不走,
但老子並不是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作,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找到作為人的根本,
     也就是那性命修持之道,
這樣才能不失其所者,死而不亡。

我是很幸運的人,我們家寶貝春發願希望找到適合他的修行之道,他找到真道。所以我也跟著進去了。
就因為這樣,我才真的開始深入了解我自己的言,才真正開始改變,走在這真修實煉的道途上。
我每天都打坐,每天都練習反觀自己內心能量的清真,開始每天感恩。知道要完成一件事,沒有老天爺的幫忙,自己什麼也都完成不了。
所以每天努力,接受老天爺每天給我的現實,練習不怨天不尤人,自在的享受每個當下。
我很幸運
感謝愛我的父母,愛我的寶貝春,愛我的好友,愛我的老天爺~~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